协会公告
交响音乐欣赏
《交响音乐欣赏》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作者简介
方建军,教授。1962年出生。原籍河南。现任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、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,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。
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,后曾在高中任教英语,并从事过文化行政管理工作。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,师从李纯一先生学习中国音乐史及音乐考古学,1988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,遂赴西安音乐学院工作至今。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。1997年入选陕西省"三五人才"工程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同年破格晋升教授。现从事音乐学教学与研究。主授中国音乐史、中国古代乐器概论、音乐考古学、音乐学概论、音乐论文写作等课程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学、音乐考古学,近年又尝试进行计算机辅助音乐学研究。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,主编《中国音乐文物大系·陕西卷》,出版专著《中国古代乐器概论》(远古-汉代)、《乐器: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物质构成》(音乐考古论集)、《陕西出土音乐文物》(与蒋咏和合作)等,发表中英文音乐学术论文及音乐评论文章80余篇,研制开发《金石之乐:中国音乐考古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》(BSCM V2.0)数据库软件。目前正在撰写《陕西秦筝艺术》一书,并主编《交响音乐赏析》教材。
《交响音乐欣赏》主要内容:音乐的实践活动,有三个环节,即创作、表演、欣赏。这三个环节如果不全,实际上也就没有了音乐:没有创作,就没有作品,音乐文化史就没有了根据;没有表演,谱纸上的符号就不能实现为可听的艺术审美对象;听觉文化所依据的声音的哲学性质表明,没有人在听,它实际上等于没有完成,音乐的存在是一个完整的流程,以声音为材料的音乐作品是在听众的内在世界里得以建构起来,也就是说,没有创作主体、表演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参与,实际上就没有音乐。另一方面,听众的存在和参与,不仅表徵着音乐存在的可能性,还表明音乐存在的价值。正因为有接受主体,作曲家的劳动才有了对象;正因为有听众,表演艺术家才会感觉到自豪;甚至正因为有人要听,文化工业才有生存的条件!
如是,我们不仅要聆听,不仅要在聆听中实现音乐和表达自己,而且也因为可听的东西非常之多,所以要有选择的听,否则我们不仅没有办法处理这么多的对象,也很可能陷入趣味不高的境地,这就要求人们不光是被动地接受,还能取品鉴的态度来进行音乐的审美活动。
目录
一 绪论
(一)交响音乐概述
(二)如何欣赏交响音乐
(三)交响音乐基本知识
二 巴罗克风格音乐
(一)概述
(二)巴赫(1685~1750)
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
勃兰登堡协奏曲
(三)亨德尔(1685~1759)
水上音乐
焰火
(四)维瓦尔第(1678~1741)
小提琴协奏曲《四季》之“春”
三 古典主义音乐
(一)概述
(二)海顿(1732~1809)
“告别”交响曲
“惊愕”交响曲
(三)莫扎特(1756~1791)
第四十交响曲
第四十一“朱庇特”交响曲
(四)贝多芬(1770~1827)
第三“英雄”交响曲
第五“命运”交响曲
第六“田园”交响曲
第九“合唱”交响曲
《埃格蒙特》序曲
四 浪漫主义音乐
(一)概述
(二)韦伯(1786~1826)
歌剧《自由射手》序曲
(三)舒伯特(1797——1828)
第八“未完成”交响曲
(四)门德尔松(1809——1847)
歌剧《芬加尔洞穴》序曲
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
(五)肖邦(1810~1849)
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
(六)柏辽兹(1803——1869)
“幻想”交响曲
(七)李斯特(1811~1886)
前奏曲
(八)舒曼(1810~1856)
降E大调第三“莱茵”交响曲
(九)勃拉姆斯(1833——1897)
第一交响曲
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
(十)瓦格纳(1813~1883)
歌剧《唐·豪瑟》序曲
歌剧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序曲
五 民族乐派音乐
(一)概述
(二)斯美塔那(1824~1884)
我的祖国
(三)德沃夏克(1841~1904)
“自新大陆”交响曲
(四)格里格(1843~1907)
《培尔·金特》组曲
(五)西贝柳斯(1865~1957)
芬兰颂
(六)格林卡(1804~1957)
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
歌剧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》序曲
(七)鲍罗丁(1833~1887)
在中亚细亚草原上
(八)穆索尔斯基(1839——1881)
荒山之夜
展览会上的图画
(九)里姆斯基~科萨科夫(1844~1908)
舍赫拉查达
(十)柴科夫斯基(1840~1893)
1812年序曲
舞剧《胡桃夹子》组曲
第六“悲怆”交响曲
(十一)马勒(1860~1911)
“大地之歌”交响曲
六 印象主义音乐
(一)概述
(二)德彪西(1862~1918)
牧神午后
云(选自交响音诗《夜曲》)
(三)拉威尔(1876~1937)
舞剧《达夫尼斯与赫洛娅》第二组曲
七 20世纪音乐
(一)概述
(二)勋伯格(1874~1951)
一个华沙的幸存者(朗诵、男声合唱和乐队)
(三)斯特拉文斯基(1882~1971)
舞剧《春之祭》
(四)格什文(1889~1937)
蓝色狂想曲
(五)普罗科菲耶夫(1891~1953)
第一古典交响曲
彼得与狼
(六)肖斯塔科维奇(1906~1975)
第七“列宁格勒”交响曲
节日序曲
八 中国交响音乐
(一)概述
(二)冼星海(1905~1945)
钢琴协奏曲《黄河》
(三)贺绿汀(1903~1998)
森吉德玛
(四)江文也(1910~1983)
台湾舞曲
(五)吴祖强(1927~)
琵琶协奏曲《草原小姐妹》
(六)何占豪(1933~)、陈钢(1935~)
小提琴协奏曲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
(七)辛沪光(1933~)
嘎达梅林
(八)朱践尔(1922~)
纳西一奇
(九)李焕之(1919~2000)
春节序曲
参考文献
后记
序言
作为听觉文化的音乐艺术,以有组织的声音表达着一个民族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,其内涵无不带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诸多特点: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。长调。的自然母亲。四句头。的民歌则带有汉民族农业文明的性格;德奥古典音乐精致的声部对位与德国人擅长的哲学思维有联系;而美国“爵士乐”和“布鲁斯”却是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混血儿。这样,人类的听觉文化就肯定是一个与自然宇宙和社会生活同样丰富、同样复杂的一个世界,它既非纯物质的,也非纯精神的,而是像卡尔·波普尔所说的“W3”,是一个兼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艺术世界。就其哲学性质来说,因为声音的“自我否定”的随生随灭的时间性和。不占空间”的虚幻的物质性,使音乐看起来十分神秘,人们常常被。它的实体性何在?”这一问题困扰。就其艺术的特点来说,声音的自然法则与音乐的美学法则是这样完美地结合着,以至于它的特殊的“美”兼含科学的真和人文的善,再没有其他艺术在这一点上能出其右!就人类精神的理性来说,音乐是有声的思想,在各种不同的音乐里,可能深蕴着人们对于宇宙的不同认识,《乐记》所谓“大乐与天地同和”,毕达哥拉斯也曾说“天体音乐的和谐”皆本于数。音乐也可能表达着人们社会的理想,儒家认为长幼上下同听之,则莫不和亲、莫不和敬;孟子主张“与民同乐”,因为这符合他的社会政治思想;柏拉图有所谓“音乐美育论”,大约这门艺术对于他的。理想国。里的公民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音乐还肯定反映着人们的美学趣味,例如唢呐之与民间情调,古琴之与文人心境,交响乐的富丽堂皇,丝竹乐的行云流水……再不要说世界之大、文化之多、历史之悠久,产生了数不尽的音乐瑰宝,真是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面对这么丰富的精神盛宴!
后记
为了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交响音乐欣赏选修课的需要,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教学与学习的应用教材。本书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《高等学校<交响音乐赏析>教学指导纲要(试行)》来制订撰写框架和基本内容,以西方音乐史中先后出现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为线索,并选择其中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及其作品来分别加以介绍。中国交响音乐也大体以作品产生的时间为序予以介绍。书中所收中外交响音乐作品,基本上以教育部“纲要,,推荐的曲目为主,并根据教学实际做了适当的调整。
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。当然,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系(科)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参考教材。
文摘
二 巴罗克风格音乐
巴罗克音乐指17世纪初叶(公元1600年)至18世纪中叶(公元1750年)的欧洲音乐文化。巴罗克(Baroque)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c0,原义指珍珠的怪异及其不规整的形状。
在西方艺术史中,通常用巴罗克来表示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西方建筑、绘画、雕塑等艺术的新的风格特征——雄伟、奇异、夸张等。在绘画艺术方面,文艺复兴时期用透视法以及平衡和谐的观点来描绘自然和人体,而巴罗克时期人们却从有限的空间进入人类内心情感的无限世界。
巴罗克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中一个时期的音乐,其发展主要集中于欧洲的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和英国等。巴罗克音乐在欧洲各国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和风格,但由于各个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差异。巴罗克音乐在不同国家的音乐创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。从总体上看,巴罗克音乐的发展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为基础的,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发展标志着巴罗克音乐风格确立;调式已从中世纪的教会调式体系中脱离出来,代之而起的是大小调和声体系;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分支开始独立发展,且相互补充、相互影响;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转变;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功能发生了变化,产生了数字低音的创作和演奏手法。器乐曲音乐题的陈述和引申渐渐形成不问断发展的二部曲式,旋律具有连续而不停顿的扩张性,连绵不断的节奏贯串乐曲的始终,在乐曲的段落之间有鲜明的力度对比;大量新的音乐体裁不断涌现,歌剧、清唱剧、康塔塔等大型综合性声乐体裁以及奏鸣曲、三重奏鸣曲、大协奏曲、独奏乐器协奏曲等器乐体裁得到了确立和发展。巴罗克时期,乐器的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,对器乐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第、亨德尔、巴赫等。
大协奏曲、独奏乐器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都集中体现了竞争、对抗原则和色彩、力度上的对比与抗衡。大协奏曲、协奏曲的主要作曲家是意大利的托莱利和维瓦尔第。
拿波里歌剧乐派使美声唱法得到空前提高,它所确立的快一慢一快三部性结构的歌剧序曲,对交响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亨德尔和巴赫是巴罗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。他们的创作是这一时期杰出艺术成就的体现。亨德尔与巴赫同年出生(1685年),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甚多,主要从事歌剧、清唱剧、康塔塔、协奏曲和管弦乐曲的创作,他创作的清唱剧等宗教音乐作品,其内容大多取材于《圣经》故事。他的管弦乐代表作是《水上音乐》和《焰火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