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世界华人演奏家协会官方网站!
  |  入会申请表  |  加入收藏  |  协会邮箱

世界华人演奏家协会

欢迎海内外华人演奏家加盟世界华人演奏家协会,欢迎社会各机构、团体和个人交流合作!

中国大陆联络电话:010-83108286 15201201187(工作时间:10:00-17:30)

名家讲座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活动专题 > 名家讲座 >

音乐理解何需“正确”-- 周海宏系列讲座三(文字版)

时间:2016-02-20     点击:加载中 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
莫扎特音乐学园 · 2016-02-04 

带着这样的问题,进入第三个问题
“音乐理解何需‘正确’”。

我们来介绍一下音乐理解活动的特征。

经常有人问我,周老师,这首曲子给我这种感觉,你说我理解得对不?

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,听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点儿感觉了,又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对,最后对一下乐曲解说,十有八九对不上。

为什么?

研究告诉我们,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,这就必然导致了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。

比如明确的具体的视觉的东西,像家居、水果、长相,音乐表现不了。

没有具体感性特征的抽象概念,像博爱、平等、经济、法律,音乐也表现不了。
下面听听这首曲子,你告诉我,它给你的感觉表现了什么?

(现场播放德彪西的《亚麻色头发的少女》)

周海宏:什么感觉?千万不能说,一说准错,这是德彪西的《亚麻色头发的少女》。(观众笑)
亚麻色、头发、少女没有一样是音乐可以表现出来的,这首世界名曲从小我都听不出来,现在我也没听出来。

大多少音乐作品的作曲家都没有透露创作意图,大家知道贝多芬有《命运交响乐》、《田园交响乐》、《英雄交响乐》,可能他的第一、二、四、七、八交响乐都没有标题。

莫扎特写了40多首交响乐,海顿写了100多首交响乐,都没有说音乐表现了什么意图,有的虽然给了一个标题,但是作品绝大多数部分也是没有说明的。
给大家讲一个笑话,这个笑话在音乐界广为流传,据说是真事。
大家知道贝多芬最有名的是《命运》交响乐,表现了“命运在敲门”,很多人都知道。一位老哥去听,听到第一句“当当当当…”时,他说“呀,命运在敲门勒”(用河南话)。继续听,他又说“又敲门了?”,再听,他说“还敲个没完了”?(河南话)
作品表现什么意思啊,不可能从头敲到底吧?

绝大多数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,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,只要是音乐内容的解说,跑不了写解说的人编的成分,不是他自己编的,就是他找别人一起编的。

我都干过这活,上大学的时候,出版社要出一版严肃音乐的磁带,想找人写解说词,说没解说词妨碍购买,我就把这活揽过来了,分给其他学生一起写。

一开始我们翻书找内容,但是找不着,根本就没有,怎么办?只好自己听自己写感受。

作曲家在作品当中表现了什么,或者直接写乐曲表现了什么,欣赏手册、节目单、教材有哪个写着“我个人觉得音乐表现什么”,没有那样写的,因为站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,所以大家都信以为真。

我甚至还要告诉大家,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,也不是作曲家本人给的。
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最出名的是《月光奏鸣曲》,哪来的?

咱小学生都知道,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有《月光奏鸣曲的诞生》,从小我就听过这个故事: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郊外散步,远方传来琴声,贝多芬循声找去,发现一个小盲女在弹贝多芬的作品,他很感动,就说“能不能让我弹弹啊?小盲女不知道大师就在眼前说“好啊”,贝多芬就即兴演奏了一曲,茫茫月光、湖畔月色,《月光奏鸣曲》就此诞生了。

编的,(观众笑)一小报记者编的,根本就没有这回事。

当初贝多芬就只写了编号没有标题的,一个小报记者杜撰了这个故事第一个放在报纸上,第二个就抄第一个的,第三个抄第二个的,三抄五抄作品就有了标题《月光奏鸣曲》,七抄八抄就进咱们教材了,历史就是这么诞生的。

下面这个作品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,叫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》,他首演节目单的解说词是作曲家亲自委托自己的好朋友写的,资料来源绝对直接,现在我来放音乐,你来看解说,看谁能听出来。
(见PPT,解说词: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,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…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…这位美国人过了河…)

现场播放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》)
周海宏:谁能听出来这是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?

根本就听不出来。大家可能会说了,写解说词的瞎编,作曲家作曲家也不管管他?

我再告诉大家一个震惊的消息,很多作曲家也参与了纵容这样编造的行为。

我在学校还干了这样的活,别人来找我,作品完成了该交了但还没标题呢,你们搞理论的是不是帮我想一个?

我说,让我听一下。

一听,我说,就那什么什么什么,作曲的人说,“好,就它了”。作品交上去了,有标题,是我起的,他创作时没想那么多,所以让我替他编。我说让我听一下,他说还没演奏呢,没有音响,不能听。不能听?不能听也能起名字,怎么起?一般来说起抽象的。一个字抽象,叫“诉”,诉啥?诉啥都行。

上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作曲家写了一个标题,人家贝多芬是《英雄交响乐》、《命运交响乐》,他的作品啥标题呢?俩英文字母“YY”交响乐。北京的大指挥家写评论批评他,问作曲者“YY”什么意思?他说,就是“音乐”这俩字第一个字母。(指挥家说)哦,音乐交响乐,那不是跟没标题一样吗?(作曲家说)可我的标题还是“阴阳”、“意韵”俩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。人家说,那你还是哪俩字字母?“医院”不也是“YY”打头吗?
音乐作品当中根本就没有办法表现标题、解说等等,这一方面让我们因为听不出来而产生挫折和沮丧感,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觉得音乐高深难懂,音乐家高深莫测。

那天我随便抄了几个标题,都是很玄的词“….com交响乐”(观众笑)

“听不出来”不是听众的错,因为那些内容音乐根本就无法传达。

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,因为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,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、模糊的、多种多样的。

不仅如此,我还要告诉大家,就连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,那怎么要求听众和作曲家保持一致呢?

现在给大家听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者理解的差异有多大。

莫扎特的《土耳其进行曲》现在让伟大的钢琴作曲家克劳斯来演奏的,听上去会有点儿像“土耳其轻骑兵”,而让更伟大的世界顶级钢琴大师古尔德来弹,像什么?让我们听听。

(现场分别播放两位作曲家演奏的《土耳其进行曲》)
周海宏:这哪儿还有轻骑兵的影子?是“小白兔进行曲”吧。(观众笑)
这是何等的错误?谁敢说古尔德的错误。
周海宏:我们下面来听听伟大的《命运交响曲》,看看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来演奏的,他是怎么个敲门法。

(现场播放音乐)
周海宏:非常粗暴的敲门法。我的朋友说,这哪里是命运在敲门,是命运在踹门呐!
我们再来听听另外一位大指挥家科纳帕尔茨布是怎么个敲门法?
(现场播放音乐)
周海宏:哆哆嗦嗦、颤颤巍巍,哪是《命运交响乐》?这是“命运不济交响乐”啊!
演奏家尚且如此,怎么可能要求我们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一致?

反过来说,连演奏家都这样,咱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?

我们说,“听不懂”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,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,而“理解错误”又把一大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。
一个老先生跟我讲,周老师,听完你的讲座我太感慨了,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,我尤其喜欢听二胡,每当音乐奏响,我就浮想联翩,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,听了很多年都很好。

改革开放以后,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,这一听我才知道敢情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,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,我的理解全是错的,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。很受打击,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。

今天听了你的讲座,我才知道,敢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,敢情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,连那么多那么伟大的演奏家们都是这么干的,我还有什么顾虑。今天晚上,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。
我们之所以强调“音乐何需懂”、“音乐理解何需正确”,是因为“要听懂”、“要正确的理解”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听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,老怕听不懂,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,老想听懂,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听觉之美。

“怕理解错误”束缚了我们,想象力无法展开;一听说“理解不对”,又产生了挫折和沮丧感。你想象,你有这么多障碍还怎么可能去热爱这门艺术。
我们认为在音乐欣赏当中活动当中,体验重于理解,体验个人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。听不出来、理解得不对,无所谓,重要是“你觉得音乐好听,你听得舒服,你在音乐当中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”,这才是音乐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。
给大家几个建议。
第一个,放松地听,就像听轻音乐一样。
第二个,尽情地想,让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。
(未完待续)

本文转自:艺享会

协会地址: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0号卓能广场7楼A1室
Unit A1,7/F,Cheuk Nang Plaza 250 Hennessy Road,Wanchai Hong Kong.
电子邮箱:beijingcpo@126.com QQ:1360710857
Copyright © 2014-2018 世界华人演奏家协会 www.sjhryzjxh.com 京ICP备15066577号